自治区党委 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4-02-27 09:41 关闭本页 分享:

自治区党委 人民政府

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

(2024年1月26日)

  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力争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

  一、确保粮食安全

  (一)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35万亩、总产量达到75亿斤以上。巩固大豆扩种成果,稳定小杂粮、油料等作物面积。加强“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基地建设,科学布局区域性粮食应急保供网点,稳定肉蛋奶、果菜渔基础生产能力。加强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

  (二)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完善耕地保护“六级”网格化监管制度机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进一步规范补充耕地指标入库、使用、调剂等管理。坚持“以补定占”,以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开展农田生态系统监测评价研究,建立区域农田生态系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乡镇、农业合作社、投资企业共同管护机制。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有序推进撂荒地综合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无人耕种撂荒地。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大力实施高效节水农业“三个百万亩”工程。加快建设整省域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农业和盐碱地治理改良示范区。建立盐碱地资源数据库,“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95万亩、高效节水农业73万亩,治理改良盐碱地20万亩。加快固海、隆德渝河等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旱作节水技术。建设区域性农机抗灾救灾服务中心5个,加强农作物病虫害、气象灾害短期预警和中长期趋势研判,构建农业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四)提升设施农业水平。推广轻简化装配式日光温室、宜机化大跨度拱棚、越夏连栋拱棚及现代化大型智能温室,建设高标准设施1万亩,改造老旧日光温室5000栋。鼓励利用盐碱地、沙荒地等发展非耕地设施农业。大力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因地制宜发展设施畜牧、立体养殖。科学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稳步推广“稻渔+池塘立体复合生态养殖”、“鱼菜共生”等综合种养模式。实施智慧农业推广应用工程,规划建设宁夏农业主题数据库,加快数字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同农业生产经营有机融合。

  (五)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与科研院所、涉农院校合作交流,推进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引进转化和推广一批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引导支持企业联合共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建设40个农业科技社会化综合服务站。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打造西部种业科技创新中心。持续抓好国家级育种繁育基地建设,巩固特色产业良种繁育基地。持续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和农业机械稳链强链,建设一批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

  (六)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以小农户为基础,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增强服务带动小农户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

  (七)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需信息发布制度,强化多品种联动调控、储备调节和应急保障。建设小麦、稻谷原粮储备生产基地。加强粮食质检体系建设,严防超标粮食流入口粮市场。推进全链条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挖掘粮食机收减损潜能。深入开展“厉行节约,制止餐饮浪费”活动。

  二、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八)强化防返贫监测帮扶。科学调整防返贫监测范围(参考值),推动防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共享,简化认定程序,实化帮扶举措。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加强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探索防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

  (九)分类指导帮扶产业发展。强化脱贫地区产业帮扶,分类指导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保持总体稳定,强化资金项目绩效管理。开展帮扶产业项目风险监测,组织开展帮扶项目资产评估,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机制。积极培育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2万户。

  (十)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定期开展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收入监测分析,确保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和全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十一)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统筹推动财政、金融、土地、社会帮扶、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和产业顾问组等政策落实。深入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抓好“一区十镇百村”示范工作,推动移民村(社区)和国有农场社区项目建设,支持劳务移民和农场社区加快发展。扎实做好移民群众社会融入工作。

  (十二)切实提升社会帮扶成效。扎实推进“一镇十园百村万企”行动,支持闽宁镇打造乡村振兴样板镇。强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持续开展“六特”产品进央企活动。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推动中国乡村振兴基金会项目落地见效。加强驻村干部培训。

  三、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十三)推动“六特”产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特色农业提质计划,开展“十强行动”,完善“六个一”工作体系,着力推动“六特”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产业—旅游—生态—文化一体化建设,推动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高质量实施“六大工程”,推动枸杞产业质量标准化、市场品牌化、产业融合化发展。加强葡萄酒、枸杞国家质量标准建设。稳定牛奶产能、优化群体结构、降低生产成本、研发多元产品,不断提升生鲜乳加工能力和深加工比例,拓展生活化、场景化、多业态的乳品销售渠道。坚持标准养殖、良种繁育、延链增值,打造全国优质肉牛良种繁育基地和高端牛肉生产基地。持续推动滩羊产业规模经营、精深加工,打响“中国滩羊之乡”品牌。优化设施蔬菜、供港蔬菜、露地蔬菜、西甜瓜“四大发展格局”,打造高品质高端化高效益冷凉蔬菜生产加工核心区。提质发展渔业、马铃薯、菌菇等传统特色产业。强化特色产业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六特”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十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新建或改造提升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区。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鼓励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科技企业开发多元加工产品,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支持发展中央厨房、主食加工、预制菜加工等业态,打造国家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3%以上。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双倍增计划”,坚持内培外引相结合,力争2—3年实现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在宁投资的中国500强农业企业达到50家以上,数量和产值实现双倍增。

  (十五)培育提升“宁字号”农产品品牌。扎实推进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大区域公用品牌、知名企业品牌和名特优新产品品牌培育力度。建立品牌目录动态管理制度,推动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扩大“乡味宁夏”品牌影响力,持续开展“宁夏精品中国行”、“全国知名经销商走进宁夏”等活动,建设全国地理标志品牌、中欧地理标志品牌宁夏馆和一批宁夏名优特色农产品品牌店、体验馆。扎实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建设,加强绿色、有机、地标和GAP认证。

  (十六)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健全县域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和集配中心建设。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集市经济,打造全区“十大乡村特色集市”、“区域网红打卡集聚地”。创新“供销+N”模式。持续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

  (十七)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壮大文化体验、研学科普、健康养生、体育健身、民宿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形成产业强基、文化铸魂、体育塑型、旅游赋能、商贸增效的乡村产业多元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十八)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支持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大力推广联农带农“四种典型模式”,探索建立“村委会+公司”模式,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培育壮大劳务品牌,力争每个县(区)培育1—2个叫得响的特色劳务品牌。完善根治农民工欠薪长效机制。加强农民工稳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继续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十九)强化乡村规划引领。优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对城镇、村庄、产业园区等空间布局。完善村庄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建立村庄规划评估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靶向”制定用地保障措施和差别化用地政策,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

  (二十)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8%。完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覆盖面达到32%以上。探索农户自愿按标准改厕、政府验收合格后补助到户的奖补模式,改造农村户厕1.35万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9%。

  (二十一)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实施村庄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开展村庄微改造、小改进、精提升。加快“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和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改造。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动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推进农村地区客货邮商一体化提质扩面,完成农村公路路况提升4000公里。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突出地方特色,打造乡土文化品牌。实施2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项目,建设50个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加强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巡查,扎实推进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和抗震宜居农房改造,加快推进农村清洁取暖。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积极推进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全面建设全国“数字供销”示范区。持续深化“一村一年一事”行动。

  (二十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持续开展村卫生室星级评定,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97%以上的村卫生室达到三星级及以上标准。开展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稳步提高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统筹解决乡村医生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问题,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用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持续提升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发展农村老年助餐和互助服务。积极拓展农村家政社会化服务。做好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

  (二十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加强草原生态修复、荒漠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探索“草光互补”模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利用,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药、化肥利用率达到42%、41.8%。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培育一批生态农场。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和重点人畜共患病源头防控。实施黄河禁渔期制度。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推进水源置换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河湖管理保护。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开展古树名木抢救保护。探索推广“双碳”实施路径,高质量打造全国零碳村镇。

  (二十四)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建立教育、就业创业、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数量挂钩机制,推进城乡教育联合体建设,落实县域医共体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政策。完善便民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标准化服务网点。实施“点靓乡村”行动,强化邻近乡镇、行政村在规划、资源、项目等方面协同联动,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旅游村镇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一批宜居宜业、乡风文明、各美其美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扎实开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县强区评比。

  五、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二十五)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健全做实“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四级组织体系。大力实施联村促发展、联企促增收、联户促和谐“三联三促”行动。深化“一抓两整”示范县乡创建,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整顿后进机制。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健全村级干部队伍选、育、管、用机制。加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选派管理。

  (二十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各族群众凝心铸魂工程,使各族群众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开展基层干部走近农村、亲近农民、贴近民心“三近六访”关爱行动。

  (二十七)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落实城乡社区工作事务准入制度,健全乡镇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指导村级组织规范运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55124”模式,打造一批“议事协商示范村”。推进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场所标准化建设。拓展提升“积分制”运行机制,村集体经营性收益不少于10%用于开展“积分制”激励工作。

  (二十八)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提质增效工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村大喇叭”等,深入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传承发展“文化大篷车”、“送戏下乡”、“乡村阅读季”等文化惠民活动,文艺演出1600场次以上。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深化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加大红军长征(宁夏段)整体保护力度,打造一批“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主题文化旅游产品。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和美乡村篮球赛、村乒、村钓、村晚、农民健康跑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二十九)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推进高价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将每年9月定为移风易俗宣传月。创新“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主题活动和优秀文艺节目巡演等抓手载体。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奖惩机制,推动党员干部带头承诺践诺、红白理事会带头宣传引导。深化婚俗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利用乡镇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嫁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人情礼俗负担。

  (三十)扎实开展平安乡村建设。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塞上枫桥”品牌,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整省域开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开展“法润乡村”宣传活动,举办“法治乡村大讲堂”。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加强农业农村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农村道路交通、燃气、用电、消防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治理攻坚。深化“平安农机”建设。推进农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

  (三十一)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推动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持续开展“三农”干部“大学习大轮训”和“下农村、送政策、办实事、促振兴”活动。按规定开展乡村振兴表彰奖励。积极推进国家部委与自治区共建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基层治理不良现象整治工作,健全完善主题教育整改整治工作长效机制。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三十二)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抓好平罗县、原州区、彭阳县、泾源县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按照承包权不变、经营权“连片”的原则,积极探索开展土地规模高效利用模式。稳慎推进平罗县、贺兰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银川市、平罗县、隆德县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在贺兰县、平罗县、盐池县、中宁县开展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对集体资产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登记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实行税收减免。

  (三十三)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一批资源开发类、资产盘活类、生产经营类、服务创收类村集体经济发展样板。深入开展党建共同体试点,完善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监会“四位一体”运行机制。实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分账管理,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资产、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服务成员的功能。积极开展村供销合作社与村两委、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社共建”。

  (三十四)完善乡村振兴财政投入机制。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区)按规定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向乡村振兴领域聚集。规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支持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在严禁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有序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有效防范和纠正投资经营中的不当行为。加强财政支农资金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

  (三十五)加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落实更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支持固原市创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鼓励金融机构打造乡村振兴特色网点。支持涉农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发挥好宁夏农业信贷担保平台作用。大力推广整村授信模式。深化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扩大小麦、水稻、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及特色产业保险覆盖面,探索建立“政策性+商业性”保险体系。鼓励保险机构扩大“三农”领域保险产品供给。

  (三十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支持乡镇、企事业单位进高校进市场,引进农业农村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推进科技特派员“组团式”服务。继续开展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工作,支持涉农科技型企业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培训“头雁”项目,建立农业专家师资库。开展“金蓝领”示范性培训计划。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丰富“以工代赈”、工学一体、校企双制等培训形式。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工程。深化“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优化大中专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培养一批乡村建筑工匠、手工业者、非遗传承人等乡土人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