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区:农旅融合 融出乡村振兴好“钱景”
发布时间:2022-06-22 10:00 关闭本页 分享:

  “周末去哪儿?”“走,到农村去。”在旅游业态百花齐放的今天,短期、近郊的旅游度假成为很多城里人首选的周末消闲方式。兴庆区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极,立足产业特色优势,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美丽乡村建设、农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融出了乡村振兴的好“钱景”。

  景在村中村即是景

  开车过了石油城再往东,十几分钟后就来到了兴庆区掌政镇五渡桥农庄。农庄内除了特色餐饮、农耕采摘、拓展培训、户外烧烤、骑马垂钓,还设有专门的儿童乐园,可以让孩子们尽情释放天性。

  走进五渡桥农庄,无论餐饮中心还是休闲娱乐区,都充斥着特色浓郁的乡村装饰。墙体表面以农村建房模式进行粉刷,张贴着复古画报、报纸或标语,到处可见悬挂着的红辣椒、玉米、大蒜、葫芦等农家自产食材,屋内搭了北方火炕,屋外布置了水车、马鞍、犁、叉等农具,一下将人拉回了旧日的农村时光。到了饭点,游客陆陆续续前来,点一桌农家饭菜,孩童嬉闹玩耍,大人小酌两盏,再惬意不过。

  如果说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初级版,随着不断进化到更高业态,乡村民宿也成为“香饽饽”。正在建设中的“美丽乡村·黄河人家”项目致力于打造“景在村中,村即是景”的原生态景象。项目负责人高鹏程说,这些年看着众多村庄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奔小康,自己投身乡村振兴的念头也愈发浓烈。项目建设过程中,考虑到生活习惯、文化传承等因素,最大限度保留了农村原始风貌。室内装修以中式为主,部分细节做了合理升级,建成后,这里将成为通贵乡吸引游客的另一张“王牌”。

  随着乡村民宿经济的兴起,农村的绿水青山、风俗民情、农副产品也成为市场资源,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踏上“小康路”。

  农旅融合效果翻倍

  马上就到了无花果的收获季,在兴庆区月牙湖乡的涌捷农林专业合作社,一颗颗即将成熟的无花果挂满枝头,管理者马永兵修剪着树枝,畅想着马上就要有不少人前来尝鲜的景象。

  “去年高峰期一天能卖100多斤,有时还要电话预约。”每年的7月到10月是马永兵最忙的时候,要忙着打理大棚,还要迎来送往采摘的市民。“无花果耐旱、不易招虫,我们不打农药,果子可以直接入口。而且这里的水土环境好,种出来的无花果特别香甜,你只要吃过一次就会喜欢上。”说起自家的果子,马永兵滔滔不绝。

  在掌政镇谢荣丰家的大棚里,一个个池塘整齐排列,养育着鲟鱼、鳟鱼、锦鲤等各色鱼儿,池边一株株鲜嫩葱郁的芹菜生长在辅以陶粒、火山石的“特殊土壤”内。与传统种养模式相比,这种鱼菜共生模式增加了种养面积,提升了产量,效益当然也更高。棚里安装了成套的监控探头、无线传感器以及计算机设备,实时监测光照、室温、水温等数据,确保鱼菜健康生长。产品不仅销售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谢荣丰还创办了电商平台,借助互联网让营养价值丰富的鱼类“游”入千家万户。

  来到掌政镇五渡桥多肉基地,不少市民正带着孩子一起动手搭配多肉植物,临走时都要买上几盆。“种类多,还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搭配,每次来都有收获。”市民马丽一到周末就会来转转:“这种出行游玩很适合孩子,不仅可以体验采摘乐趣,还能接触大自然,了解很多关于蔬果、花卉的知识。”

  如今,约上亲朋好友开车到近郊农村,在蓝天白云下、田园风光里赏花看景、采摘垂钓,已成为众多市民假日生活的流行选择。

  念好“农”字经打好“旅游”牌

  随着气温的升高,兴庆区通贵乡司家桥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村民贾秀梅经营的特色小吃店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以前村里都是土房土路,现在村子变成了旅游景区;以前种稻子、麦子靠天吃饭,现在跟着村上搞旅游自己当老板。”今昔对比,贾秀梅对如今的日子很是满意。

  几年前,司家桥村引进企业流转土地,建设集休闲观光娱乐体验于一体的“田园未来村”,依托农田、水系、村落,建设了稻蟹乐园、水上田园和创意农业休闲度假区。“田园未来村”的开园也为村里的旅游发展带来机遇,一些会做手工凉皮、酱肉、爆米花的村民开起了自家的店面。

  如今,到兴庆区体验过乡村旅游的人,都说自己“太享受了”。在这里不仅可以吃饭、喝茶、住宿,还能走进大棚、果园体验农事耕作之趣,感受周边风景之美,再购买一些特色农产品满载而归。

  利用自身优势走绿色农业和旅游观光之路,正成为兴庆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态、农业功能拓展的新领域、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从文化节到采摘节,兴庆区念好“农”字经,打好“旅游”牌,农旅融合正在打通兴庆区发展全域旅游的“任督二脉”,成为兴庆区农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记者肖梦琪)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