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
今年以来,中卫市立足农业优先型功能定位,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切实抓好稳产保供、春耕备耕、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
一季度,中卫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86亿元、增长0.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6元,同比增长6.9%;春耕生产有序推进,畜牧产业平稳发展,牛羊养殖效益越来越好……
五月的中卫大地绿意浓浓、生机盎然。走进沙坡头区柔远镇莫楼村李爱全的农田里,但见小麦随风摇曳,孕育着收获的希望。
“看到这绿油油的小麦,心里就特别得劲。现在我主要是做好田间管理,按时浇水、施肥,希望能有个好收成。”李爱全说。
李爱全告诉记者,2014年,他在莫楼村、夹渠村、渡口村流转土地1400亩,成为种植大户。今年,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他改变原有种植模式,共种小麦200亩、籽粒玉米1000余亩及玉米大豆带状复合180余亩。
忙碌间,李爱全算起了经济账:今年,每亩小麦补助300元,每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补助200元,节省了种植成本,收入也提高不少。李爱全说:“有了政策的扶持,我种粮的信心更足了。”
说起农户们种粮的信心,离不开今年2月份正式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种粮农民补贴。政策春风和民生礼包滋润着农村大地的广袤田野,催发了农业生产的勃勃生机。
“我市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引,全力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目前春耕夏播工作进展顺利。”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相关负责人张文明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中卫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压实县(区)粮食生产主体责任,大力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着力推广春麦后复种“粮油、粮豆、粮饲、粮菜”等两熟技术模式,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春小麦18.18万亩,比上年增加6.7万亩,增长58.4%,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29.9%;完成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10.6万亩,占全年任务的57%;新建高标准农田22.71万亩,发展高效节水农业15.22万亩。
产业兴,农业兴。产业旺,农村旺。产业发,农民富。初夏时节,中卫大地处处显现出产业发展的活力。
“这些年,我依靠养牛,盖了新房,买了小车,给儿子成了家。养牛不仅让我实现了脱贫,接下来,我还要靠养牛致富呢。”刚在养殖园区喂完牛的沙坡头区常乐镇康乐村村民金学明回到家,抱着小孙女享受天伦之乐。谈及养牛,他忍不住向记者炫耀起来。“以前的生活可比不上现在,这还得感谢政府号召我们移民,带领我们发展养殖致富。”
2013年,金学明等2400余名群众从蒿川地区移民搬迁到康乐村。初到这里时,康乐村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如何使移民“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康乐村村委班子把目光投向了肉牛养殖。确定目标后,村党支部书记周明多次带领村民外出学习养殖技术、精心挑选合适的肉牛品种,并建立了养殖园区。
“现在,我们村已经从最初的50头牛发展到现在的1000余头。”周明欣喜地说,在肉牛养殖产业的带动下,康乐村于2020年成功脱贫销号。现如今,更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因养牛而致了富。
在宁夏中卫市沐沙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挤奶厅,透过玻璃窗向下望去,一座硕大的转盘上,一头头奶牛整齐地排着队,走上转盘,开始机械化挤奶。10分钟左右,机器自动完成挤奶,奶牛自行排队走下。鲜奶通过管道进入罐装车,并在几分钟内冷却到4摄氏度,再被运往乳品加工企业。
这种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场景并非宁夏中卫市沐沙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所独有,行业内先进的重型转盘式挤奶机、全混合日粮搅拌车、青贮收割机等设备在中卫许多大型养殖场里已成为基本配置。
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中卫市积极推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奶牛养殖效益稳步提高,养殖规模持续扩大,奶牛存栏环比连续13个季度保持增长。一季度末,奶牛存栏10.7万头,同比增长15.6%;牛奶产量10.8万吨,同比增长9.3%,两年平均增长25.7%,发展势头强劲。而牛、羊产业发展积极向好,全市牛存栏33.6万头,同比增长20.6%,存栏量创2019年来历史新高;羊存栏114.5万只,同比增长9.1%。
春播希望,夏结硕果,秋收幸福……
平稳开局之后更需奋力前行,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中卫将继续抢抓政策机遇,努力做好“三农”工作,以培育壮大农业市场主体为重点,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推进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管理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加快建设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美丽新中卫。
(记者 孙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