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践行文化担当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有感
政府机关幼儿园 卢娇娇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书目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这本书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8月18日至2017年9月29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共有讲话、谈话、演讲、批示、贺电等99篇,包含以上17个专题。
它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接下来,我和大家重点分享的是这本书的第九部分,“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它犹如一个生命体,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着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而依旧富有生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向往,归根结底也在于牢不可破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他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治国理政》第九部分用了整整九个章节,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对文化自信发表的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所激发的精神力量。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神圣历史使命的有力举措,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从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舞台;从不断提升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到文化艺术为乡村大地增添缤纷色彩,让人民在时代发展中感受文艺的脉动和文化的滋润,让精神力量始终充盈,让文化自信根植于心。
这些年、红色文化备受青年一代的追捧,成为文艺作品创作的主旋律。从《觉醒年代》到《革命者》,从《平凡世界》到《山海情》再到《人世间》,人民群众在百花齐放的优秀红色影视作品中不断感悟家国情怀、获取精神力量。这些年,“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新兴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常态。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应用。从“经典咏流传”到“诗词大会”,从冬奥会上二十四节气的惊艳亮相到“太空三人组”的“天宫课堂”,更折射出坚实的文化自信,传递出中华儿女与世界人民“一起向未来”的共同心声。
纵观中华5000年的历史发展,每一次的国力强盛无不伴随着文化强盛。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首先从偏信外国学前教育理念回归到陈鹤琴老先生的“活教育”理念中来,逐步形成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承和发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前教育理论和特色教育。其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一日生活、游戏中,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笔墨纸砚、琴棋书画这类文化瑰宝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在主题活动中,通过对红色经典故事的阅读、讲述、绘画、表演,让孩子们从小了解红色事迹、感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最后在家园亲子协作中,与家长朋友们一同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共同践行红色精神,让红色力量薪火相传。
我们行程万里,不忘来路;我们饮水思源,不忘初心!
最后,我想用当下流行歌曲《文化自信》中的歌词结束我今天的分享:假以时日,笔下都是方块字;假以时日,餐桌都是长筷子;假以时日,新闻聚焦中国之事;假以时日,中国必将牵动世界大事。让我们共同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担当,以昂扬的斗志,奋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