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为民 实干兴邦 ——读《之江新语》有感
机关党委(人事与老干部处) 沙艳君
本次读书日活动,我将要分享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之江新语》,此书是习近平总书记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为《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写的232篇短评。文章不长,却字字珠玑、激荡心灵;文风朴实,却思想辩证、智慧迸发,彰显了一名共产党人“心装社稷、情系百姓、谋求福祉”的博大情怀。我从《之江新语》中读出了执政为民、百姓为天的群众观,读出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勤政观,“民”字和“实”字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两个字。
“民”是《之江新语》中最突出体现的字,“心无百姓莫为‘官’”,全书多次提到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可见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地位。在《树立五种崇高情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在《善于同群众说话》中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脱离群众。”针对少数领导干部与群众越来越远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做好“样子”》一文中告诫大家“我们要时刻牢记,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2005年7月,温州遭受台风袭击,习近平总书记到受灾地区察看灾情,慰问救灾一线的干部群众。晚上7点多,还有一个慰问点没去,当晚还要回到温州市里召开全省抗台救灾工作会议。当地陪同的温州市一位负责人对总书记说,已经这么晚了,大家都没吃饭,返回市里还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建议接下来的慰问点不要去了。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非常严肃地说:“你倒说得轻巧。灾民们有没有饭吃?晚上住在哪里?这些我们都还不清楚,我们这个饭吃得下去吗?再迟也必须去!”后来,大家就跟着习近平总书记又去了平阳县和瑞安市,直到深夜10点才回到温州市区召开了全省抗台救灾工作会议。
从主政一方到掌舵泱泱大国,这份人民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外化为利民惠民的治国方略。《之江新语》中,以“实”字作为标题的就达到20余篇,无论是谈领导能力或是工作方法还是“三农”工作等都贯穿了“实”字。习近平总书记对“抓落实”念兹在兹,反复强调:“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怎样抓落实呢?他还打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抓落实好比在墙上敲钉子”,这里抓一下、那里敲一点,是不行的。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以后,先是俯下身子扎实开展调研,然后基于对浙江省情的了解提出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新的工作坐标。走在前列是目标,干在实处是关键。总书记不仅言传,更重身教。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包括“千万工程”在内的很多工程,在之江大地形成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良好传统。
“功高惟志、业广惟勤”,“民”字和“实”字是《之江新语》中的两个核心字,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两个关键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要紧紧对标对表这两个关键字。机关党委(人事与老干部处)承担着机关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组织人事、老干部、机关纪检、群团组织等工作职责,工作任务重,头绪多,要求高,时效强。作为机关党委(人事与老干部处)的党员干部,我们的定位是“服务党员的党员、服务干部的干部”,所以说“民”字和“实”字也是机关党委(人事与老干部处)工作的核心要义。记得刚到机关党委(人事老干部处)工作时,内心充满憧憬,同时也心怀忐忑。憧憬的是可以获取与以往不同的工作知识和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忐忑的是岗位要求带来得挑战,担忧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在这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与处室各位同志一起虽然很忙碌辛苦,但却很充实幸福,亲身感受到了组织工作的独特魅力,深切体会到了同志们日进日精的工作作风。我将珍惜机关党委(人事与老干部处)这个平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之江新语》中《困难之中见精神》一文中要求的那样:“我们就是要发扬螺丝钉精神,在现实基础上点燃自己最亮丽的火光,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在本职岗位上奏响人生最优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