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综合保障中心 马莉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翻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如何用行动诠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
这本书用真实动人的故事、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点点滴滴,七年间,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实现了从学生到农民再到基层党支部书记的转变,也用自己的汗水,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和爱戴。
通过体悟总书记的成长经历,我深受启发。他当初是在黑暗中摸索,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环境下,凭借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克服了困难。我们青年干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又该如何磨砺品行、奉献基层?总书记的成长经历生动地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
秉持为民初心,擦亮信念底色
习近平作为知青初到梁家河时,村民们的热情与淳朴让他认识到,自己也是劳动人民中的一员,要用实干和苦干为老百姓做实事。当一起来的知青朋友一个个离开梁家河,走上了当兵、招工、上大学的道路时,他却选择扎根基层,和群众一起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开办夜校,教村民认字、读书、唱歌。
坚持勤思苦学,筑牢成长之基
习近平在陕北农村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读书学习和自我提高。他白天去山上劳动,劳动之余到处找书、看书,窑洞炕头上堆着满满的书。在看书的同时,他还热衷于对比经典书籍的多个翻译版本,并对书中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理解推敲,做到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克服艰难险阻,铸就顽强意志
习近平去插队的梁家河,是当时陕北地区生活环境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与其他6个知青住在一个窑洞里,先后经受住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连村民都感叹,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样的苦。总书记后来回忆说:“到陕北插队,我只是开始时感受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
锤炼实干精神,培育责任担当
习近平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村里建沼气,从而解决了群众做饭和照明的困难。之后,他还带着全村老少一起修筑淤地坝,修建深水井,创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社,为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时至今日,梁家河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但真挚为民、吃苦奉献的却是历久弥新,在时代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我们广大干部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正是这段知青岁月,铸就了总书记的家园情怀,形成了如今的治国理念。一方面,共产党员脱贫攻坚的足迹深入到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书写惠及百姓的民生答卷。另一方面,他的智慧来源于人民,从开通“部委留言”功能,到上线“政企直通车”平台,再到“我给两会捎句话”活动,网络平台成为“上连党心、下接民心”的桥梁纽带。
在如今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反扑,国际局势异常复杂的情况下,如何保持经济稳步增长,使中国始终屹立于世界,作为备受争议的90后,既要有不向世俗低头、不“躺平”的勇气,又要有担当,有信心、有毅力,还要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利,做群众的“知心人”。
而综合保障中心,也将强化服务效能,全面推进会务、物业、安保等方面的社会化,加强监管绩效,开展应急演练,建设智慧大院,为政府办公区各单位高效有序运转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服务。加强理论学习,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依托党性教育基地、精品党课、晨读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正确的认识和行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意识形态理论阵地,管好用好“机关事务尖兵”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做到更新更及时、信息更准确、内容更有深度。弘扬奉献精神,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文明社区、文明交通、社会帮扶等志愿活动,深化社区共驻共建活动。相信在榜样的带动引领下,我们一定能够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信念牢记于心、实践于行,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困局中开新局。